案例分析

首页 > 案例分析

保险欺诈风险提示——健康险篇

近年来,因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、医疗管理制度不够完善、保险公司风控措施不到位等因素的综合影响,健康险领域的欺诈风险高企,一定程度推高健康险的赔款金额。据统计,2013 年,江苏共发生健康险领域的涉嫌保险欺诈案件317件,案件数量位居各险种第二位。2012年至2014年上半年,江苏健康险综合赔付率持续上扬,各年度综合赔付率分别为 61.08%

73.93%83.42%。 

——欺诈行为的样态归纳。当前,健康险领域的欺诈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:一是编造未曾发生的事故。如未发生疾病,通过伪造病理报告、医疗票据、病历资料等骗取保险金,以及假住院、冒名顶替就诊或住院等。其中,冒名顶替的欺诈行为多发于团体医疗保险。二是编造虚假的事故原因。如投保前已患未治愈疾病谎称新发生疾病、美容或视力矫正等谎称疾病、疾病就诊谎称意外医疗、隐瞒酒后或无证驾驶、先天性疾病谎称其它疾病等。三是先出险后投保。如篡改出险日期、匿名就诊后实名入院治疗、重大疾病确诊后重入他院、追溯保单生效日等。四是夸大损失程度。如捏造疾病实为健康体检、虚增医疗费金额、轻病久住、小病大治等。五是带病投保。此为健康险领域最为常见的欺诈表现形式,投保人确诊为重大疾病或门诊检查出有疾病时方投保,以减轻就医负担。 

——欺诈行为的异常表征。一是投保动机异常。表现在财务状况不佳或实际收入与投保保额不符,投保保额临界公司体检标准,被保险人无收入来源但保额大于有收入的家庭成员。二是治疗信息异常。如舍近求远就诊,拒绝积极治疗,就诊科别异常,病程记录故意留白、跳行或前后顺序不连贯,病程记录、护理记录的医护人员姓名、诊断等不一致,同一医生为多人出具同一特定疾病证明且部位、描述雷同等。三是索赔材料异常。如提供的多份索赔材料前后矛盾,病历、检查报告、发票等存在涂改,诊断或诊疗措施与病情性质、程度不符,由业内反映的问题医生或问题医院出具诊断证明等。四是理赔申请过程异常。无正当理由,不配合保险公司的调查、复检等要求,或动辄多方投诉或起诉保险公司。 

——欺诈行为的防控难点。一是信息严重不对称。被保险人的健康状况、就诊记录与个人隐私相关,被保险人如不配合调查,保险公司难以通过查询公众信息平台等途径获取相关信息。二是医患合谋欺诈。如我省法院判决的一起健康险职业欺诈案件中,不法分子结成团伙,利用医院内部工作人员的便利身份多次作案,手法隐蔽、专业性强,单笔赔付金额小,增加案件侦破难度。三是从业人员参与欺诈。一些从业人员为获得销售佣金,无视公司规章和保险法规,明知被保险人身患疾病,仍协助投保人不实告知或者为其出谋划策。四是社会环境因素干扰。一些被保险人生活困难,确实遭受疾病或伤害,亟需获取保险金救治,社会公众也给予同情,公司若处臵不当,易引发新的矛盾纠纷。 

各公司要从全流程管理入手,完善公司销售、承保、理赔、内审等内控制度,加强医学等专业人才的配备和定点医院关系维护,建立医院特色专长、医生、印章、票据样本等信息库,强化销售人员品质管理。探索开展欺诈风险特征研究,建立疾病与病程、检查指标与诊断、疾病与诊疗的关系模型,以大数据为基础开发反欺诈信息系统。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,采取 “预防为主、宣传提示”的防范机制,宣传保险欺诈的社会危害,提示相关法律责任,使公众树立正确的保险消费观念。